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——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九九重阳
在古人的智慧中,“九”是至阳之数,象征着极致与圆满。《周易》以九为阳爻,农历九月初九恰是“九”与“九”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
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汉代宫廷已有“九月九日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酒”的习俗。茱萸被称作“辟邪翁”,菊花被唤为“延寿客”,都是古人寄托健康长寿美好愿望的象征。
重阳又与二十四节气霜降相邻,正是秋粮归仓、寒冬将至的转折点。这个节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古人在季节转换中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。
重阳记忆
“中秋才过近重阳,又见花糕各处忙”,清代这首竹枝词,道出了重阳糕在节俗中的重要地位。
唐宋时期,重阳糕已发展出丰富的形态。宋代《武林旧事》记载了“狮蛮糕”的做法,以面粉、糖、蜜蒸成,上嵌肉丝,并插小彩旗,既应景又美味。在北方,蒸枣糕、栗子糕更为盛行;南方则偏爱糯米制成的花糕。
菊花酒亦是重阳习俗中的重要元素。古人将菊花与杂粮同酿,待来年重阳开启。陶渊明曾在重阳感叹“酒能祛百虑,菊为制颓龄”,道出了菊酒在时人心中的养生价值。
登高辞青
登高是重阳最富诗意的习俗。唐代诗人王维那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让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成为千年一叹。
这项活动最初与祛灾避祸的信仰有关——古人认为秋日登高可远离低洼处的瘴气与邪祟,后来逐渐演变成极具审美价值的秋游活动。是日,人们走出家门,登高远眺,与青翠山色作别——故称“辞青”。
在秋高气爽的时节,与自然进行一场告别仪式,既是对丰收的礼赞,也是对生命循环的体悟。这份穿越时空的浪漫,至今仍在延续。
传统新生
今日的重阳节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——老年节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定位,弘扬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。
从祈福避灾到敬老孝亲,重阳节的核心始终未变——那是对生命的关怀,对自然的敬畏,对美好的追求。当我们在重阳日陪伴长辈登高望远,或奉上一块花糕,我们延续的不仅是习俗,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
重阳之美,美在它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——顺应自然而不屈从自然,珍惜当下而积极向上。这份智慧,如同年年盛开的菊花,历久弥新。
-完-
 
            
 渝公网安备 50022702000145号
 渝公网安备 50022702000145号